统战实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统战实践

壶关:打造“榴红玉壶”品牌 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4-12-09
  • 点击量:
  • 【字体:

近年来,壶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榴红玉壶”民族工作品牌,实施铸魂强基、赋能增效、协同治理“石榴红”三大行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实施铸魂强基“石榴红”行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政治引领凝心铸魂。壶关县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县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民族工作情况汇报,结合县域实际,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县委宣讲团深入基层一线,为各族群众专题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自觉。

文化浸润入脑入心。依托壶关县树掌镇神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常行窑洞保卫站旧址等红色基地,面向全县各族群众开展宣教活动100余次;发行《太行明珠 生态壶关》《太行明珠 锦绣壶关》专题纪录片,广泛宣传抗战以来全县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成果,使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史情、县情,增进文化自信。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雇驴》《打酸枣》壶关秧歌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同步开展壶关迓鼓、鼓书、龙灯展演等精彩演艺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教育实践见行见效。聚焦干部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教学内容,开展民族政策培训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15余次。聚焦社会教育,组建“红石榴”宣讲团进小区、进村庄、进楼院、进家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宣传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探索“互联网+”学习模式,开展民族知识竞赛,受众达数万人次。聚焦学校教育,在全县38所中小学校开设“石榴籽”思政课,开展“民族大团结·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润物细无声”中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在了学生心灵深处。

实施赋能增效“石榴红”行动,助力民族聚居村乡村振兴

发展产业强支撑。壶关县有两个少数民族聚居村,龙泉镇东黄野池村和西黄野池村。东黄野池村,是全省唯一全回族少数民族聚居村。近年来,壶关县立足少数民族聚居村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实际,发挥各级扶持资金杠杆作用,统筹国家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80余万元,引导龙泉镇东黄野池、西黄野池两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发展养羊、腐竹等“一村一品”产业项目,投产达效后可有效拉动集体增收,带动群众就业。鼓励带动民族聚居村村民种植核桃经济林350余亩、旱地蔬菜100余亩,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30余户、专业合作社4家,以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户均增收达1万余元。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协调少数民族聚居村集体入股长治橡胶工业有限公司、长治中德投资集团200余万元,每年两村集体稳定收入均达12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完善设施夯基础。统筹国家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0余万元,加强少数民族聚居村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涵盖休息室、小餐厅、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活动场所等场所,满足村民文化活动需求,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立足打造少数民族聚居村特色标识品牌,持续推进园林化村庄规划建设,实施街巷亮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工程,建成2个口袋公园;建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立足长远促发展。持续选优配强少数民族聚居村“两委”班子,注重吸纳年轻党员、培养民族干部,抓好教育培训、实地践学、“三会一课”等活动,创新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联合壶关县人社局、农业局等部门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本领的教育培训和农业技能培训,依托统战部联系民营企业优势作用,带动20名群众实现就业。发挥回族传统餐饮文化优势,重点培养60余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回族清真饮食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施协同治理“石榴红”行动,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党建+网格”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推动民族工作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基层民族工作治理新格局。坚持行政资源下沉,统筹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覆盖包联小区,党员到居住小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强化基层治理力量。在全县278个行政村(社区)配备330名专职网格员,并将民族工作纳入网格员职责范畴,疏通民族工作“神经末梢”。广大网格员紧盯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孤寡老人等群体生活困难和少数民族群众特殊需求,开展走访、帮扶20余次,及时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统战+多元”提升服务效能。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优势作用,引导统一战线各领域人士不同主体发挥不同作用。聚焦医疗服务,对接农工党长治市委会、九三学社长治市委会,组织长治市医疗专家学者深入壶关开展义诊进基层系列活动;协调壶关县民营企业华康医院开展“送医下乡”活动,为各族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及测血糖、测血压、针灸等健康服务,增强各族群众保健意识。聚焦法律服务,联合山西诚欣、金虎律师事务所组建法律宣讲团,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居住村、社区,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0余次,提升各族群众法治意识,增强各族群众法治观念。

“协同+互嵌”提升融合效能。发挥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强化多部门协调对接、协同联动,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2023年以来,壶关县委统战部协调县人社、市场监督管理、教育等部门,帮助20余名少数民族外来人员办理清真食品经营许可证、实现稳定就业,帮助5名少数民族子女就近入学。同时,壶关县委统战部积极配合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壶关校区)开展面向新疆少数民族招生、日常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校园融合度。目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群众在“玉壶”壶关,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逐步形成少数民族群众“留得住、能融入、得发展”的“互嵌式”发展新格局。